顶岗实习是指职业院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从早期的实业教育、半工半读中,我们可以看出顶岗实习之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背景下,顶岗实习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高职教育界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设计,职业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之音,包括学生、家长对顶岗实习的争议声、质疑声不断,关于职业院校顶岗实习问题的报道也常见诸报端,而且往往被打上“打工”、“廉价劳动力”的标签,成为职业教育“不受欢迎”的代名词。
2011年9月,教育部第一次就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专门召开工作会议,要求坚决杜绝将职校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现象,并将出台《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在认识到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同时,我们应该探寻追问的是:产生顶岗实习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做好顶岗实习的系统设计和实施……
首先,是受制于职业教育的开放性不够。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教育与经济的跨界属性,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亲密接触”,牵涉面甚广,必须要有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社会的参与,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而不应由学校一手包办、统一“安排”,但目前国内职业院校仍然相对封闭,政府、企业、社会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眼下,社会上有一种“责怪”比较流行,但凡学生顶岗实习出了问题,社会舆论都会一边倒地指责学校“没有组织好”。这种思维正是高职教育开放性不够的体现,在这一思维的指导下,企业主动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成为被动接受顶岗实习的客体,而学校则需要为每个学生落实实习岗位而疲于奔波。
其次,是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到位。当前出现的顶岗实习乱象,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的还是学校、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到位,观念和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没有弄清什么是“顶岗实习”、为什么要“顶岗实习”,更不知道如何去组织学生“顶岗实习”。一些院校延习本科“压缩饼干”的教学模式,将顶岗实习简单化,当作专业实习或是见识实习;很多院校则是把顶岗实习当作毕业实习,第六个学期往往是在放羊,等于是提前半年让学生就业;还有个别院校借顶岗实习“节约”办学成本,甚至趁机“腾仓”扩招,超容量办学,结果带来很多隐患和矛盾。因此,首先有个概念必须厘清,即学生的顶岗实习不是提前就业,在这一过程中,参加顶岗的实习生仍是在校学生,只是学习场所换到了企业,因而应由学校与接纳实习的企业双重管理,其中学校为管理主体,而不应由任何一方来单独管理,更不能因“两不管”而“放羊”,损害学生的利益。
第三,顶岗实习制度设计不完善。一方面,没有系统化地将学生的顶岗实习当作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而是将学生简单地大批量送到工厂车间,实习专业不对口、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相脱节、实习岗位技术含量低,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造成教学目标的缺失和实习有效性的降低。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管理滞后,缺乏有效的实习指导。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监控仍然停留在最后考核、评价阶段,而且由于学生分散,实习指导教师力量不够,无疑给顶岗实习的质量和实效打了折扣。所谓缺少有效指导,并不是说实习生没有指导教师,而是指实习指导教师没有起到有效指导的作用。根据相关规定,学生去单位实习都会指派一名带队指导老师,实习基地也会给实习生指定指导教师,但是这些指导往往流于形式:院校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与其在学校指导学生实训不能同日而语,其工作量很难核定;而企业指导师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会把核心技术教给学生,这也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顶岗实习的组织和实施,关键要从源头上把控,即要从理念转变、方案设计、教学延伸、利益维系等源头入手,转变院校管理者、任课教师、企业指导人员、学生包括学生家长的观念,提高他们对顶岗实习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学校而言,顶岗实习只是教学场所的外移,不是教学任务的外移,更不是育人职责的外移。在顶岗实习中,企业只是生产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学校依然是顶岗实习活动的主导者,要承担起育人的主体责任。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引导,端正顶岗实习观念,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确保顶岗实习的育人成效。对于企业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来实习,不但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更是回馈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协助学校共同把顶岗实习工作做得更好,才能真正实现多方共赢。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而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岗位意识,提高职业素养,不能轻言放弃。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个整体方案,需要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践环节训练,使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其它系统相辅相成。因此,必须系统设计顶岗实习方案,将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顶岗实习项目,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方案,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顶岗实习目的与要求、企业与岗位的落实、企业兼职教师的聘请与要求、实习的流程与时间安排、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顶岗实习要求与质量管理、实习结果考核与等级评定等。1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要做好“两个衔接”。一是“校内—校外”相衔接。校外顶岗实习是为了巩固校内学习的知识,因此校外实习的内容要与校内的课程学习有机的衔接起来,不能校内学一套技术,顶岗实习学的又是另一套技术,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将校内的课程教学有效地延伸至企业,做到学生走到哪、教师跟到哪、课堂设到哪。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设备优势,通过购买企业服务的形式,直接将部分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联系密切的课程和实训项目转移至企业,利用学生假期或闲暇时间,安排教师下企业或聘请企业人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在企业设立学生顶岗实习流动站,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同时也定期下派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二是“专业—企业—就业”相衔接,就是将学生所学专业、实习企业和就业结合起来,并确保实习企业要有比较规范、相对安全的实习场所。如何实现“专业—企业—就业”相衔接,需要教务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群策群力,共同合作,其中,确定实习企业和岗位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编订教学计划时就应当将顶岗实习内容固定下来,学校提前与企业对接,了解对方的用人需求。企业和岗位的选择主要是从专业特点出发,尽可能是企业的实际岗位,并与顶岗后的就业相挂钩,将顶岗企业作为就业目标单位进行选择。
当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大多安排在第6个学期,其优点是方便教学组织,也有利于学生就业,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高职院校要系统设计顶岗实习的过程,实习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可灵活多样。比如,在组织形式上,要充分利用教育内外环境与资源,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岗位的需要灵活安排实习内容,既可以是到企业的跟岗实习,也可以是引企入校的生产性实训,既可以是真实项目的综合性实训,也可以是应用服务机构的研发性实习。而在时间安排上,要转变以教学计划为中心的观念,打破学期、学年的传统,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顶岗实习计划,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以保证学生在第三年进入顶岗实习前就有一定的企业实际操作经历,提升顶岗实习的有效性,而不是到了大三才有机会与企业“第一次亲密接触”。
根据顶岗实习的实际要求,要积极探索“多学期、分段式”的顶岗实习模式,即整个顶岗实习不再是集中到第6学期,而是从大一延续到毕业,分散到六个学期中:第一阶段是跟岗实习,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一般安排在第1或第1-2学期;第二阶段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以培养综合技能,一般安排在第2-5学期,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实现的是以学为主的工,追求的是生产性具教学功能的岗位迁移,而不是简单地生产化的顶岗,主要为校外以工为主的学——顶岗实习打好基础2;第三阶段是毕业顶岗实习,利用毕业综合设计和参与研发性顶岗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在推行多学期、分段式的顶岗实习模式下,要做好认真做好“三个结合”文章。一是顶岗实习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把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鼓励一、二年级在校生进入企业开展以专业为背景的暑期社会顶岗实习,要求学生通过不少于四周的专业顶岗实习,把专业课中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获得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从而巩固、加深、扩大所学习的专业理论、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其中,一年级主要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二年级学生主要以综合技能训练为主。通过暑期顶岗实习,可以大大节省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减少实习对理论教学的冲突。二是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要把毕业设计纳入顶岗实习体系,毕业设计项目是顶岗实习的重要内容,必须考虑专业特点,结合科研任务、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及企业实际应用的真实项目进行选题。同时,把毕业作品的制作、展览、评比与聘用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安排一部分学生(约三分之一)留校做毕业设计,一部分学生(约三分之二)进入企业在顶岗实习岗位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8-10周的毕业设计任务,既可以改变“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又能大大增强毕业设计的实用性3。三是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相结合。顶岗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但留校顶岗实习往往会与就业相冲突。为打消学生顾虑,要把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由就业处牵头优先推荐留校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或事先签订就业协议,然后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让教师带着学生做毕业设计。同时,要建立合作企业、订单班级的遴选机制,提高合作标准,选择技术含量高、符合经济发展实际、有助行业转型升级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并明确企业提供具有发展潜力的就业岗位、较高的起薪和真实的毕业设计项目,共同开设“订单班”4。对于优秀的学生,企业允许其留校完成毕业设计,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为学生保留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顶岗实习的参与方涉及到学校、企业和政府等不同利益主体。学校作为育人的主体,一要对外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形成多方合作的管理机制。由相关部门与企业管理部门组成执行层,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方案,负责处理实习期间的具体事项,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对指导老师的选派和经费的投入进行分摊,共同对顶岗实习过程进行管理与考核。二要制定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籍管理可以在学校和企业间流动。三要制定和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融入到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实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结合,体现顶岗实习评价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四要制定实习指导教师考核办法,明确校企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职责。学校要成立以专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实习主管领导组成的三重管理队伍,共同完成实习期间学生的指导工作,全程介入顶岗实习过程。同时,要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安全、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要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风险共担机制,强制性地为学生购买顶岗实习保险。
国家要从制度层面明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明确行业主管部门指导职业教育的责任5。各级地方政府要制订推进顶岗实习的实施方案,建立企业接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研究顶岗实习安全事故认定办法,进一步制订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财税减免和经费补贴等政策实施细则,建议通过直接发放顶岗实习券的形式,由实习学生交给接收企业,冲抵相应税款。在借鉴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国家要牵头组织教育、人社、工商、执法等多部门,做好顶层系统设计,填补有关职校生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制度空白。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企业要根据实习方案,提供场地和设备,组织生产过程,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适度要求,同时给予充分的人性关怀,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使实习学生能用得上、留得住。对于企业出让的一部分用于学生顶岗实习的生产能力或生产岗位,学校要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支付相应的经费,从而促进教育型企业的诞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