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温州持续低温下雨,中药材要抗寒防冻与覆盖保温,沟渠要及时排水,同时追加有机肥,提高中药材抵抗力……反复的阴雨寡照天气影响药用植物的种植,部分种植户都发起了愁”,春耕备耕已陆续展开,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园艺研究所所长,科技特派员朱建军积极响应“紧扣农时农事,助力春耕备耕”号召来到文成县,开展抗寒防冻技术指导。
山高沟深,“踩”出来的药材路
这只是朱建军工作的一个缩影,连续多年担任市科技特派员,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二百多天都奔波在这山路上,踏遍山区五县,一年走过的山路约有20000里,一直从事园艺、药用植物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服务。
“林地、草地、沟谷是绝大多数药用植物的自然繁衍地,是发展优质中药材的理想环境,越是深山老林,越是能出好药种,多糖等功效成分越高”,朱建军解释说。药用植物育种的主要在于“高含量育种”,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对药材生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但育种周期长、种质资源稀缺,需采用分子辅助育种,不分昼夜长期在原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杂交、回交、纯化等方法修饰、加工、改良后才能符合育种目标,“但要是一生病就会连片死亡,那就是草不是药了”。信念有多坚定,脚步就有多厚重。这崎岖不平的泥泞山路上不但藏着毒蛇黄蜂突袭的胆颤惊心,也藏着朱建军助力山区致富的良苦用心。
在日积月累下,朱建军承担省、市中药材育种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聚焦浙南道地药材金线莲等新品种选育,收集铁皮石斛、金线莲、山药、白及等资源200多份,建立区域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圃,主持选育并通过国内首个审定金线莲新品种——健君1号。
来钱,来物,不如来研究员
冬季本来是农民“猫冬”的时节,一簇簇破土而出的金线莲散发出阵阵药香,平阳县怀溪镇的村民正热火朝天地进行采收、分拣、装袋。但在2016年,当地产业开始种植道地药材金线莲初始,曾陷入缺品种、缺技术、缺信息的“三缺”困境与面临亏损不止的窘境。朱建军下沉这里,立足用好浙南闲置林下空间,手把手指导并开展试验示范科技创新活动,聚焦攻关林下金线莲品种筛选、林下生态种植、新产品加工和研发等关键技术问题,成功使林下种植金线莲成活率从不到20%提高到90%,“来钱,来物,不如来了朱建军研究员。”当地公司经理黄绍勇连连称谢道。在朱建军的帮助下,平阳当地建立了温州市唯一经省级认定林下道地药材金线莲种植基地,他创新开展的林下仿野生种植“一亩山万元钱”模式,有效打通了“两山”转化通道。
绿水青山,“闯”出来的富茶乡
山多,人少,技穷,是山区僻乡的典型概括。在对口派驻平阳县闹村乡中,“我们茶农只知道看天种茶、采茶,按着老经验加工绿茶,钱袋子就是鼓不起来”,如何升级优化素有“杏黄汤玉米香”之称的平阳黄汤茶产业成为平阳当地的难题。
朱建军团队依托平阳科技强农产业研究院,进一步发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优势资源,联合地方种植专业合作社,精准赋能平阳县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得到温州市科技局项目资助,建议茶农改制黄汤茶,共同优化提升黄汤“九烘九焖”制作工艺;展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焖黄”加工等技术推广应用。“多闯几条路,多试几片茶园,不能让村民失望呀”,朱建军引进黄茶新品种“中黄1号、3号”等,为茶树品种增添了“新丁”,并连续三年指导当地获全国黄茶斗茶大赛特别金奖2项。他在当地先后建立的生态茶园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示范基地、市级雾乡田园综合体、浙江省平阳霂野茶旅星创天地,新品种、新技术有了更多的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360多亩,为农增收1280多万元。“我们常常会丢给他很多技术难题,但他常常带给我们不少丰收喜讯”,平阳县雾乡茶叶合作社负责人李祖波笑着说。
适制性“平阳黄汤”的茶树品种筛选与加工技术的革新,就像一颗新生的种子,在闹村乡万亩茶园倾吐新绿,渐渐枝繁叶茂,当地雾乡茶叶合作社获“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称号,偏僻山乡变成“浙南黄茶第一乡”。同时,在平阳县,他结对省科技厅帮扶水头镇同盟村开发新茶叶基地,科技帮扶闹村乡东桥村里原失管老茶园重现生机,茶农们靠着这片绿水青山换回了“金山银山”。
“农村产业发展就像煎熬药材与炒制茶叶,过程是苦的,但是‘结果’是甜的。未来乡村是很有盼头的。”朱建军说。他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被授予“浙江省平阳茶产业团队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牵头主持的项目获国家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浙江省科技兴林二等奖,参与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春日正当时,山间茶飘香。正是像朱建军一样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把创新种子洒向大地,让科技在泥土里生根发芽,在描绘共富的主战场,留下最美的身影。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陈梦翔 陈晓莉 供稿)
(责任编辑:评建督导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