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规章制度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时间:2013-05-22 10:39  来源:未知   作者:评建督导处  点击:

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围绕湖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一批办学基础条件好、整体办学水平高、行业特色明显、就业质量高,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学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打造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有效满足区域内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 实现专业发展定位与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对接;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学生实践与企业生产相对接;校企互聘兼职人员、互培在职员工,实现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革新相对接;校企共建职业文化,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校企共同负责学生就业,实现学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相对接。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定位,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对接产业(行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与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强化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原则上不少于半年,生产性实习实训(顶岗实习除外)比例达实践教学总课时的50%;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知名企业合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方式,探索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评价的教学质量多主体评价模式;积极开展与境外职教发达地区或国家职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三、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形成与相关产业职业技术岗位要求相适应,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主体,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的技术为主线,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遴选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项目、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理念先进、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师管理制度,实行教师岗位管理、合同管理,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制定专业带头人选拔标准、骨干教师认定标准、兼职教师聘用标准、新进教师准入实施细则,建立专业专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切实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培训,选拔、引进或聘任(聘用)具有行业背景、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学专家和掌握前沿技术、技术服务能力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知名现场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培养1名省级以上专业带头人。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能主讲两门核心课程、掌握行业企业前沿技术的骨干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40%以上;采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国内培训、国外学习、校企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在职教师培养培训,培训面达100%;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和公共课教师社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和生产一线实践;参加境外学习的教师比例不低于25%;“双师型”教师达95%,取得与任教专业对口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不低于50%,本专业正高职称在岗教师不少于1名;鼓励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并将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推荐的依据;鼓励支持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至少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或省级以上教研教改或科研课题立项3项;积极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实行动态更新,由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到30%;建成有现场专家参与的“省级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无重大教学责任事故。

五、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建设设备先进、功能完备、工位足够,能满足专业实习实训需要的实践教学条件。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建设“校中厂”、厂中校”,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都有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根据专业特点,按照“理实一体”的原则,积极探索教学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建成真实、仿真的项目教室、现场教室等,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校企合作系统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时间达专业课时总数的50%以上(面向三产类专业40%以上);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与建设中,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实训基地课余周开放时间10小时以上,并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实习实训和技能训练。

六、建设专业教学资源

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素材资源为补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涵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其中,学历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网络课程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职业培训资源主要包括培训方案、培训网络课程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持续更新等方式,为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教师上传教学资料,学生上传学习资料,实现教学和学习资料共享;3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实行数字化教学。

七、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健全并执行到位,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推行信息化管理,积极探索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全面建立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形成根据市场需要实时调整教学内容的机制,科学确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的内容和课时比例;积极探索选课制、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教学组织模式;鼓励学生在合作企业学习专业课程,探索学校与企业学分互认;把学生满意率、企业满意率、社会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以学生作品为载体,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关注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发展状况。

八、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不得少于360人(农林、地矿和艺术、体育类专业不少于240人)。在校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预就业创业、企业实习、技术改造、产品生产开发、技能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专业技能合格率达95%,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0%以上,对口就业率85%以上,企业满意度90%以上,收入高于省内同类专业毕业生收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发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项目,积极承接企业新员工培训、转岗培训和新技术培训,以及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工培训,每年社会培训人次不少于本专业在校生数量的1.5倍;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资源,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服务。每年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8项,横向到账经费不少于20万元(面向三产类专业不少于8万元)。

(责任编辑:admin)